一、八大减灾标识的设置
1、成都综合减灾标识
成都综合减灾标识图案LOGO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伞状弧形蕴含防灾减灾“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呵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彩虹寓意着美好、和谐的生活,双人执伞代表全民携手,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外层一圈以宇宙、天空的蔚蓝色为背景,四只太阳神鸟首足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围绕防灾减灾主题飞翔,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寓意成都人民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秉承“治灾于未灾”是自然灾害管理最高境界的理念,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势利导,开展社区综合减灾标准化工作,实现城市科学治灾,永续发展。在综合减灾主题活动场所、综合减灾建筑和设施或综合减灾重大活动中以此LOGO作为核心标识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更好地推广和普及辖区减灾文化知识。
2、综合减灾平面示意图
综合减灾平面示意图由社区综合减灾信息示意图、小区疏散线路图、单元疏散线路图、散居住户疏散线路图(未涉及)以及避难场所功能布局示意图共四部分组成。
(1)社区综合减灾信息示意图
包含社区边界、主要地理信息(如山川、河流、湖泊等)、主要道路和建筑、自然灾害隐患点、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和疏散线路等信息。市民可以通过社区综合减灾信息示意图快速准确的定位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按照疏散线路提示到达就近应急避难场所躲避灾害。在方案设计之初,街道通过大量实地走访、征询各方意见,反复研究对比才最终确定每个社区的最优疏散线路。以水井坊社区为例,它地处成都市中心区域(104.08°E,30.67°N),面积0.3平方公里,四至范围:水津街以东、青龙正街、金泉街星桥街以西、芷泉街段以南、滨江东路以北。社区住户2502户,常住人口2671人。社区内既有人口稠密的居民小区,也有香格里拉大酒店、兰桂坊、水锦界等时尚餐饮地标,呈现出居住型和商业型混合的社区形态,综合考虑社区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居民区和商务区分布状况,将属地范围内七中育才学校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社区居民群众可以通过综合减灾信息示意图的指示选择最优路线疏散七中育才应急避难场所避险。
(2)小区疏散线路图
包括小区边界、小区内房屋、标志性建筑、小区道路和出入口的平面布局。小区疏散线路图设置在小区各出入口,居民群众可以通过疏散线路图从各个不同的单元选择最近的线路疏散到小区外的避难场所。以牛王庙后街50、54号院落为例,院内共有7个单元、2个车棚、2个门卫室和2个大门出口,根据该小区院落的实际情况,在方案设计时选择小区内无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准,在小区疏散线路图中标识出小区内各单元至小区出入口疏散指引线路以及小区外紧邻的街道、标志性建筑等信息,灾害发生时居民按照既定线路分别从2个大门出口有序疏散到小区外的应急避难场所。
(3)单元疏散线路图
包括相邻单元、房屋、标志性建筑、小区单元道路和出入口的平面布局。街道将单元疏散线路图安装设置到各单元出口处,单元居民通过该疏散线路图所标识的信息,选择最近路线疏散至小区外安全区域。以点将台68号院为例,该院有共五个单元,2个大门出口,根据单位位置实际分布在每单元出口处设置相应单元疏散线路图,做到灾害发生时每栋单元的居民住户能够分别从2处大门出口进行安全有序的疏散。
(4)避难场所功能布局示意图
标注有避难场所名称、总面积、篷宿区面积、可容纳人口数量、避难场所功能布局以及图例等信息。避难场所功能布局示意图设置在应急避难场所显著位置,以七中育才为例,功能布局示意图设置在学校大门口处。
3、疏散导向标志
疏散导向标志由导向方向箭头、人形图案、应急避难场所中英文标识等元素构成,标志用绿色衬底,图形、文字和边框为白色并分别有三种不同的指示方向,居民群众通过疏散导向标志的引导有序疏散到就近的应急避难场所。以水井坊社区为例,在前期方案设计过程中街道做了大量实际点位勘察和比对工作,在水井坊社区各要道、路口以及沿途街道等重要地段区域设置34处疏散导向标志,并最终共同指向社区内七中育才应急避难场所。
4、避难场所标志
避难场所标志衬底为绿色、字体和边框为白色。标志由人形图案、应急避难场所中英对照文字等信息构成。当灾害发生时,市民通过设置在各要道、路口和沿途街道上疏散导向标志的指引,有序疏散到设置有避难场所标志的安全区域避险。
5、自然灾害隐患点警示标志
自然灾害隐患点警示标志由灾害隐患图形符号、文字等元素构成,标志对各类自然灾害类别(如洪涝、泥石流、落水、塌方等)进行明确划分,标志衬底为白色;图形符号衬底为黄色;图形符号、文字和边框为黑色。在前期隐患点位考察过程中,街道通过了解收集居民意见,实地走访勘察等工作,结合辖区实际地理环境、人员分别等情况,对整个辖区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隐患点进行了全面梳理排查,以交子社区为例,其范围边界南起芷泉街东门大桥,沿均隆滨河路向北到东风大桥止,均隆滨河路紧邻河边,周边常有市民散步、休息,人员分布较为密集,故沿河设置“当心落水“标志提醒过往市民注意安全。
6、指挥场所标识
指挥场所标识由社区综合减灾指挥场所标志和指挥场所工作制度(包括《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制度》、《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委员会及职责》和《社区自然灾害脆弱人群帮扶名单》等)共两部分组成。
(1)社区综合减灾指挥场所标志
包含“社区综合减灾指挥室”等文字信息以及成都综合减灾标志,标志衬底为绿色,文字为白色。街道在各社区设置综合减灾指挥场所,按照属地化管理要求,当灾情发生时指挥所立即上报具体情况信息,同时引导群众有序疏散,调度救援物资,协调救援力量等工作。
(2)指挥场所内上墙工作制度
包括《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制度》、《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委员会及职责》和《社区自然灾害脆弱人群帮扶名单》等。《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制度》以提升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实现居民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安全有序撤离到就近避难场所为工作目标,继而明确社区年度减灾工作计划、自然风险评估、自然灾害隐患排查、防灾减灾宣传和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要求。《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委员会及职责》,街道社区成立综合减灾工作委员会,指定减灾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减灾工作,同时下设综合协调组、查灾核灾组、生活救助组、宣传培训组、演练组、对口帮扶组,各组依次指定组长,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减灾措施有效落实。《社区自然灾害脆弱人群帮扶名单》街道社区对分管范围内行动困难或肢体残疾等特殊群众进行核查梳理,指定对点帮扶人员,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联系结对群众实施救助。
7、物资储备标识
物资储备标识由社区综合减灾物资储备点标识、社区综合减灾应急物资代储点标识、储备点制度三部分组成。
(1)社区综合减灾物资储备点标志
包含“社区综合减灾物资储备点”等文字信息及成都综合减灾标志,标志衬底为绿色,文字为白色。社区综合减灾物资储备点配有灭火器、急救箱、蜡烛、警示带、扩音器及手电筒等基本物资,以保证灾害发生时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2)社区综合减灾物资代储点标识
包含“社区综合减灾物资代储点”等文字信息及成都综合减灾标志,衬底为绿色,文字为白色,设置在商店或者超市门前的显眼位置。以水井坊社区为例,同企业达成协议将水井街4号红旗超市作为综合减灾物资代储点,既较好保障了灾害来临时基本物资的供应,又与社区里的物资储备点互为补充。
(3)物资储备点室内上墙制度
设置在储备点室内主墙面的显眼位置。它包括《救灾物资管理制度》、《社区综合减灾委员会及职责》和《社区综合减灾物资储备清单》三部分。《救灾物资管理制度》中明确了物资管理责任人及其岗位职责,对物资使用、出入库登记、存放时间等也有详细规定,保证了应急物资有效管理和紧急情况下的正常使用。《社区综合减灾委员会及职责》设置在社区综合减灾指挥场所和物资储备点,明确减灾委员会各组员工作职责,确保减灾工作有效落实。《社区综合减灾物资储备清单》对物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使用情况详细罗列,同时登记物资管理负责人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保证社区综合减灾物资有效管理。
8、综合减灾宣传标识
综合减灾宣传标识包括综合减灾宣传栏、综合减灾宣传培训室标牌等部分组成。
(1)综合减灾宣传栏
设计风格宜采用川西民居风格,宣传栏分为4个版面,分别为“成都市社区综合减灾标准化工程综述”、“社区自然灾害避灾指南”、“自然灾害逃生常识”和“综合减灾常用图形符号”。宣传栏栏目题头由成都综合减灾标志和相应版面标题文字组成;栏目题头底色为自然木纹棕色,标题文字为白色;宣传栏版面底色为浅蓝色,栏目文字为黑色。
(2)综合减灾宣传培训室标牌
由“社区综合减灾宣传培训室”等文字信息和成都综合减灾标志等部分组成;标志衬底为绿色,文字为白色。街道通过设立综合减灾宣传培训室,有针对性底对辖区居民群众进行减灾宣传和培训等工作,帮助群众了解减灾工作意义、认识减灾基础设施、提高大家的防灾意识水平,真正实现灾害来临时人员能够安全有序疏散到就近应急避难场所。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
1、应急避难场所简介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用于临灾时期或灾时、灾后人员疏散和临时避难生活,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的一定规模的场地和建筑。街道通过实地考察同时结合辖区实际环境情况,在七中育才、锦官驿小学以及十七中建立三处分别可容纳避难人口3000人、1000人和5000人的应急避难场所。并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在避难场所内配套应急广播、应急用水、应急物资供应、应急厕所等相关设施,通过场所内区域导向标志指引有序组织人员避险。
2、避难场所标志介绍
(1)避难场所标志
由“应急避难场所”中英文对照文字及人形图案等信息组成,标志衬底为绿色,字体和边框为白色。安装设置在各应急避难场所门口显著位置,居民群众通过沿途街道上疏散导向标志的指引,有序疏散就近标识有“应急避难场所”字样的区域避险。
(2)避难场所功能布局示意图
图名为“XX避难场所功能布局示意图”,标注有总面积、篷宿区面积、可容纳人口数量、避难场所功能布局以及图例等信息。避难场所功能布局示意图设置在避难场所入口显眼位置,以较场坝社区十七中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学校功能布局示意图设置在大门入口处,学校操场作为可容纳5000人的应急棚宿区安置点,四周相应配套设置应急物资供应、应急饮用水、应急厕所、应急医疗救护等基本生活保障服务点位,同时将学校广播室设置为应急指挥和应急广播室,方便有序疏导避难群众、指挥调度救援物资、发布救灾信息等工作。
(3)避难场所功能区导向标志
由各功能区的图形符号和对应的文字、功能区的方向指引等信息组成,标志衬底为蓝色、文字和边框为白色。通过设置在避难场所内的功能区导向标志指引,能够第一时间帮助避灾群众找到需要提供服务点位区域,保障有序开展避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