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社区建立防灾减灾组织机构
水井坊街道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在各社区设立综合减灾领导小组,由社区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派出所民警、街道科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网格管理人员以及企业负责人、社会组织及群众志愿者等共同组成,并明确规定各自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减灾措施有效落实。以水井坊社区为例,社区书记全面负责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同时下设六个小组:综合协调组由社区居委会主任负责统一协调各组减灾工作;查灾核灾组由街道安监科牵头,各科室负责了解掌握分管范围内自然灾害脆弱建筑情况、易发灾害区域、人员基本情况,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开展查灾核灾报灾工作;生活救助组由水井坊派出所负责社区救灾物资储备、签约供应商店协调联络,了解掌握自然灾害救助物资需求和供给情况,制定生活救助物资管理、发放流程,并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组由社区负责组织居民学习各类减灾标识含义,掌握综合减灾方面知识;演练组负责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疏散转移和生活救助等方面的演练工作;对口帮扶组负责组织力量帮扶社区自然灾害脆弱群众疏散转移和生活救助。同时街道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防灾减灾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工作制度,明确减灾目标,确保发现灾情及时动员和处置。
二、减灾队伍的建立
水井坊街道一直重视辖区防灾减灾救援队伍及各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建立。以水井坊社区为例,组建了包括一支50人以上的“社区应急减灾志愿队伍”、“青年志愿服务队”和“防汛应急分队”等多个队伍。通过这些志愿者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组织防火、防汛培训等活动,让辖区群众都能了解和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当中。水井坊街道同样重视辖区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创建工作,将他们一并纳入到辖区的防灾减灾工作队伍当中,定期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开展防灾减灾培训演练,不断强化辖区企业安全责任意识,提升企业应急处置能力。
三、减灾宣传和培训
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防范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前提。对辖区单位、群众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是水井坊街道的一项日常重要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和公共安全教育课堂,引导居民遵守减灾法律法规。街道还定期向辖区单位、居民群众发放各类防灾宣传册、小标示等各种防灾减灾资料,以多样的形式开展辖区防灾减灾的宣传工作。今年街道在已建立综合减灾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计划对辖区居民群众开展专项减灾宣传和培训,帮助居民通过认识设置在身边的各种减灾标识进一步普及大家的防灾减灾知识,掌握运用防灾减灾技能,营造辖区良好的安全氛围,全面提升辖区防灾减灾能力水平,保障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组织防灾减灾培训演练
街道定期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救援队志愿者等共同开展防灾减灾综合演练、应急救援演练等各项活动。通过模拟演习的方式,加强辖区企业单位、居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去年5月12日全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中,水井坊街道就组织开展了以“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联合成都市骨科医院、锦江区煤气服务站等企事业单位开展防灾减灾综合演练。演练模拟了灾情发生时疏散辖区居民群众、应急避难、救治伤员、灾情隐患排查、集结应急救援队伍等项目。街道通过组织防灾减灾综合演练,不断增强辖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既是对救援队伍协调配合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练兵,也是对防灾减灾文化的生动有效宣传。
五、发展社会组织力量
水井坊街道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在辖区内成立了“防灾减灾促进会”、“平安健康促进协会”等机构组织,并且联合“成都市应急志愿服务总队防震减灾分队”、“锦江区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与孩子一起成长”等多家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开展本辖区的生活安全、灾害救援等一系列有关防灾减灾的活动。通过政府街道部门与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互补,推动辖区防灾减灾各项工作更好地进行。以“迪士尼减灾项目”为例,去年3月救助儿童会与政府相关部门在辖区开展为期两年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减灾项目”,此项目由美国迪士尼公司自助,通过项目实施,将提高儿童面对灾害的恢复力,减轻他们所在学校及社区的灾害风险以及提高其应对灾害的能力,为减灾项目发展模式打下基础,为今后项目的相关可持续性发展、复制推广创造条件。项目开展以来,救助儿童会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基础调研活动,在锦官驿小学、水井坊社区以及锦官驿社区发放了300余份调查问卷和访谈。5月组织以“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为主题的安全宣传活动,在锦官驿小学进行了地震疏散演练,同时邀请成都减灾应急服务中心教官对学校千余名师生在如何紧急逃生、安全自救等方面进行详细指导。9月在锦官驿小学和水井坊、锦官驿社区成立成人减灾管理委员会和儿童减灾俱乐部,并对成人减灾管理委员会进行了第一期培训,帮助大家明确减灾管理委员会的章程和职责,了解减灾基础知识。
六、发展科技减灾新方式
水井坊街道利用信息化平台将科技手段融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全面提升辖区防灾减灾建设水平。街道在辖区内共整合了天网、院落和单位监控共300余台监控设施覆盖辖区35条街道、91个院落,对辖区安全情况做到实时掌握。同时在信息指挥中心建立了总控制台,将实时监控信号汇总,实现全域监控共享,这样为辖区灾害监测、应急防控、日常管理以及灾情处置等提供了基础条件。信息化平台通过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辖区情况,在灾害来临时,社区工作人员及城管队员利用手机端APP对灾情进行拍照上传,第一时间掌握灾难发生地(整体或局部)、发生现状等情况,便于及时通过总调度台安排救援力量、掌握救援进度、提供物资需求,为专业人员和群众共同有效开展灾情处置和灾后救援等工作提供帮助,极大地提高了辖区灾害防控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还能作为减灾宣传新窗口,通过平台民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安全窗口,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发布防灾减灾信息、安全工作经验、普及减灾自救知识等信息,进一步提高辖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水平。
七、标识日常维护
由成都市减灾委印发《成都市社区(村)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成都减灾〔2016〕1号文件),对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社区(村)标识标牌后期的日常维护管理进行明确。落实到责任人。社区成立标识标牌日常维护小组,分区域设立专人每日对标识标牌进行巡查与除尘,确保标识标牌整洁。
八、 总结与展望
水井坊街道一直高度重视开展防灾减灾,促进辖区安全的各项工作。先后被中央、省、市、区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安全社区”、“平安社区”等多个先进荣誉称号。 水井坊街道通过不断整合辖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增强居民的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全面提升辖区的防灾减灾能力。街道始终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议程之中,使得近年来辖区安全形势逐年变好,辖区居民群众生命财产有了牢固的保障。社区综合减灾标准化工程的建设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单单只是保障标识系统建设配套,更要围绕硬件设施进一步提高街道防灾减灾的整体能力。通过社区综合减灾标识系统不仅让大家潜移默化中获取到丰富的防灾减灾知识,了解疏散线路和避难场所,出家门、出楼栋,就能沿着标准化的避灾标识系统指引,自发、有序、安全就近转移到避难场所,同时为街道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效、可靠的保障,促进了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完善和升级,提升了辖区群众避灾的安全性、准确性优化了基层减灾救灾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减灾救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