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artner的分析师Jeffrey Hewitt写了一篇文章“
Market Trends: Storage and Network Providers Should Heed Lessons Learned From Server Market Disruption”,简单介绍了过去2006年以来服务器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且苦口婆心告诫存储和网络厂商要吸取服务器市场的经验教训。西瓜哥今天也借这个话题来重点聊聊未来存储的走向以及如何抓住这些走向。
为什么分析师选择了2006年,因为就在那年,VMware server进入了X86服务器市场。随着服务器虚拟化的引入,X86服务器实现了软硬件的分离,采购模式和部署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小厂商消失了或被合并,ODM厂商异军突起,向下延伸其价值链,直接销售产品给最终用户,特别是互联网巨头。最终的结果,使得服务器三巨头纷纷变革,DELL退市实现私有化,IBM把X86服务器卖给了联想,而HP要把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分开。
在数据中心领域,已经没人能够忽略软件从硬件分离的破坏性因素。存储和网络产品经理应该关注这些破坏性技术(超融合系统,软件定义)的影响。存储和网络的产品和营销专家必须考虑何时拥抱这些破坏性技术的时机,这个对于避免收入和利润的急剧下滑非常重要。
让我们花点时间来回顾一下X86服务器市场过去10年的变化。
在2006年,相比2005年,全球服务器市场出货增长了9.9%,收入增长了5.6%,看起来市场非常“健康”。当时一台X86服务器的平均售价是$3,522。因为当时没有虚拟化,很多的小应用,如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虽然利用率很低,但是还是会用低端的物理机来部署。因此,大家看到出货的增长大于收入的增长。
而到了2014年,情况完全反过来了。相比2013年,出货台数增长率(2.4%)远远小于收入增长率(6.7%)。而平均销售价格是$4,134,比2006年高17.4%。考虑通货膨胀和摩尔定律,可以认为现在的服务器的能力要比10年前强了很多倍。也就是服务器更复杂和强大,便于支持更多的VM。这些复杂性带来了服务器销售周期的延长,意味销售成本更高,利润减低。
根据Gartner统计,2006年有74个X86服务器厂商,到2014年只剩下36个,少了一半多。死亡的方法有很多,Maxdata等被市场淘汰,Gateway等主动退出X86服务器市场,SGI等则被合并。
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出现,使得ODM厂商如Quanta直接销售产品给大用户。2014年,Gartner评估自己生产/ODM的服务器比例占据8.8%的出货和5.5%的收入。在2006年,则根本没有这个分类。
而且,服务器的部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006年,独立的X86服务器是主流。但到了2014年,集成系统硬件占据所有的硬件(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花费的10%。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对服务器的形态也带来巨大的变化。多节点服务器(比如西瓜哥前两天介绍的Nutanix的4节点高密服务器)成为了超融合数据中心的首选。我们对比2006年和2014年的数据,可以看到机架服务器的出货虽然还处于统治地位(超过50%),但多节点服务器已经从无到拥有占据18%的出货份额。
这些变化增加了利润压力和竞争,导致市场领导者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2006年,三大厂商HP、DELL和IBM占据超过70%的份额,但2014年降到了59%,主要原因是IBM把X86服务器业务卖给了联想。
到2014年,三大服务器厂商都开始大转型。IBM出售,DELL私有化,HP则搞分家。这一切,都和X86服务器的利润下滑密切相关。
很多人认为,传统服务器巨头缺乏对新技术新趋势的应对能力,造成目前的不利格局。现在存储和网络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如果减少这些变化对业务的冲击,Gartner分析师给出一些建议。如针对软件定义,分析师建议切换为成本更低的硬件供应商,增加软件的附加值,保持合理的利润。针对超融合等代替产品的冲击,要调整预测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重新定位产品,维持合理利润等。针对ODM厂商的冲击,要识别客户核心诉求,减少不重要的功能来减低成本,甚至包装新的品牌参与竞争。针对难以闭门开发的新技术,要通过合作或者收购来快速获取。比如前几天业界传言CISCO计划收购Nutanix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目前,X86服务器市场分成四大类,这些分类不是严格的,比如一些OEM厂商也可以提供按合同制造的能力。Gartner分析师列出了这4类的代表厂商,这些厂商由于具有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看完服务器这10年的变迁,存储和网络,特别是存储厂商应该如何面对?我想,各个存储厂商都在考虑这个问题,趋势大家都清楚,但就看企业的执行力和时机的把握情况了。
比如,我们再来回顾一下Wikibon 2014年对于Server SAN的研究结果,来阐述一下西瓜哥为什么认为对时机把握那么重要。
Wikibon认为,Server SAN是一种新的架构,是软件定义存储、超大规模和闪存三大趋势共同发展的产物。
根据Wikibon的预测,10年以后,传统的企业存储基本就消失了。Server SAN将一统天下(但西瓜哥也多次强调,高端存储将和大型机一样,在关键业务应用中会保留一席之地)。
对于Server SAN的趋势,西瓜哥和业内很多人士沟通过,大家都是认可的,主要的分歧在于趋势的快慢认识不同。我们知道,IT行业发展很快,切换太早,可能就成立先烈,切换太晚,你就会被市场淘汰。
传统的存储厂商里面,EMC的步伐略快。EMC 2013年收购了ScaleIO,2014年把它包装成Server SAN销售,2015年宣布free download,步伐快而坚决,体现其存储市场领导者的魄力。
而其他的厂商,多数只是拥抱一下软件定义存储的概念,把存储的OS独立出来宣传而已。特别是有服务器业务的厂商,虽然有类似的纯软件存储产品,但主要还是要配套自己的服务器来销售的。
大家可能需要注意,这些技术趋势的区域特性是非常不平衡的。比如AFA全闪存阵列,中国的市场就远远没有美国火。Server SAN也是一样,西瓜哥认为中国最少估计落后美国2-3年时间。
华为作为中国出货最多的存储厂商,对于Server SAN就比较谨慎。华为拥有Server SAN产品FusionStorage,但从市场推广来看还是重点配套自己的解决方案(如云计算,一体机)为主,甚至在华为官网上都没有看到独立的FusionStorage的产品介绍。
大家如果需要了解可以看我去年的介绍,资料可能有点老,现在的规格应该更高。
FusionStorage--华为版VSAN点评
那么,是否说明华为在这块落后了呢?从感觉来看是这样的,但好像FusionStorage的规格并不差。而且在国内也有一些替代高端存储的案例。大家感兴趣可以看我今年年初的文章。
Server SAN让用户和高端存储说88,这个情人节还让不让高端存储过了
因此,对Server SAN吹捧的程度不同,西瓜哥分析最大的原因是华为和EMC的市场重心不同。EMC的主要市场是欧美,那里Server SAN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其ScaleIO就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华为现在的市场根据地还是在中国,这里Server SAN刚刚起步。
因此,对于存储的产品规划人员来说,看清趋势其实比较容易,但抓住时机最困难。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推出合适的产品,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才有可能成功。快一步就可能成为先烈,慢一步就会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