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集团董事朱岩梅女士在其个人公号“管理进化论”的系列文章中写到对女儿的期许:“我期望女儿拥有最重要的东西,除了健康,就是自主。”
健康和自主,也是朱岩梅在职场和生活中的主旋律。
讲述基因科学的故事
2011年底,在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担任副院长的朱岩梅因科技部的一次调研,走进了华大基因。当接触到这群默默将生命科学与技术付诸实践、造福社会的人时,她深受触动:“这是一群背后有光的人。他们做的事情很前沿,不为大众所知,甚至还被误解、被轻视,遇到的阻力非常大。”
朱岩梅的研究领域是创新管理与技术政策。她深知当新的技术浪潮来临时,被误解、被嘲笑才是常态,创新在起初不可能是“共识”。
1960年代IT技术浪潮初现,硅谷有家“仙童半导体公司”,但因为创始人肖克利的个性,八位“叛逆者”先后离职创业,仙童公司倒闭。2011年的华大,也有多位骨干离职创业,朱岩梅不希望华大步仙童的后尘,希望能帮助保护这家初创组织。中国经历“失落的200多年”后,非常难得在一波大的技术浪潮(Surge)初期,就有这样一家有情怀、高科技的组织诞生,让它活下去、强壮起来,在朱岩梅看来,比自己多些几十篇论文,对社会的价值要更大。
朱岩梅是邯郸人,小时候她家楼下就有一个唐氏综合征孩子。这种病也叫“21-三体”综合征,就是第21对染色体上多了一条。上过央视春晚的音乐指挥“舟舟”,得的也是这种病。楼下这孩子一家的遭遇让朱岩梅感同身受,刻骨铭心。
2011年,华大基因的检测技术已能够通过孕妇的5毫升静脉血,在怀孕12周就能检测出胎儿是否患病。当时中国每年有2.6万个“唐氏儿”出生,如果都早日用上基因检测技术,每年就能造福十万家庭。如果自己能够助力这样的前沿技术早日造福人类,这比个人的安稳、地位、甚至荣誉,更有价值和意义。
朱岩梅辞掉了大学的职位,全职加入了仍处风雨飘摇中的华大基因。非生物专业出身的她开始花大量时间学习新知识,了解生物科技的进展,倾听华大人的诉求,再把华大的技术进展和故事讲给政府和外界听,同华大创始人汪建一起四处奔走,并当起了他的“首席翻译官”,争取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理解、重视、认可和支持,特别是在2014年孕妇无创产前检测业务被叫停期间,上下奔走,协助汪建逐步解决了华大当时面临的巨大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