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事业局
成都市高新区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事业局

 

 成高管办〔2011〕70号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成都高新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成都高新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已经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成都高新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

 

根据《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的文件精神及要求,结合高新区实际,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善和强化体育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推动和加快高新区体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产业基础。

体育产业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总称,它是以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为主营业务,同时对旅游、商业、会展、建筑、通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游戏动漫、网络等产业具有显著拉动和辐射作用的综合产业链。建区至今,成都高新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从无到有,通过补缺、追赶式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

体育设施方面,初步形成了由健身路径、户外广场、学校标准化运动场馆等公益性设施为基础,网球中心、羽毛球馆、游泳池(馆)、健身会所等多样化的社会性体育场馆为补充的体育设施网络。截至2010年底,高新区共有各类公益性体育场地约80个,占地面积约435亩。

体育组织方面,拥有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单项体育协会6个,指导成立了球类、骑游、棋牌、舞蹈、武术等多种类体育团队,培养持证社会体育指导员367名。

体育活动方面,以“运动成都活动高新”为主题,指导机关、学校和企业举办常态性运动会和各类单项比赛,“高新杯”企业篮球赛、“国腾杯”足球邀请赛、“英特尔”慈善健康跑、企业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初具品牌影响,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有效增强,全区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5%。

体育训练及竞赛方面,拥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5所,长期开展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项目20个,高新区现有注册运动员443名。其中,高新区特色体育项目——垒球,长期保持领先优势,建队至今,高新区女垒代表队为国家及省级代表队输送队员20余人,为奥运会参赛代表队输送3人。

体育展会方面,代表国内体育用品行业最高水准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2007年、2008年、2011年三届在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有效拉动区内餐饮、交通、酒店、广告等服务业。

体育产品销售方面,引入法国大型连锁运动用品量贩店——迪卡侬,汇聚了众多世界知名运动品牌销售店。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体育经营场所年销售总额上亿元。区内体育彩票年销售额稳定在7000万元左右。

(二)机遇和挑战。

成都高新区作为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和城市新中心的核心发展区,吸引了海内外企业持续聚集,居民数量不断增加,高新区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不断增加,体育消费日趋活跃,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领域形态逐渐增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市场前景,是各项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高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总量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尚未完善,发展速度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尚未形成稳定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善;二是发展体育产业的物质条件基础较薄弱,重大体育设施和体育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社会主体的发育程度较低,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专业人才不足,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企业和产品品牌;四是对社会主体有效的行政监管和市场调控手段需进一步加强。

二、规划总则

(一)总体思路。

按照成都市体育产业规划和成都高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在优先完善一般公共服务的同时,推动特色体育产业及延伸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提升区域形象、增添区域活力、完善社会功能、助推产业集聚、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作用。

(二)规划目标。

以满足高新区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提高体育产业服务能力,扩大和提升体育服务市场的内涵及品质,以健身体育、休闲体育为主线,大力引入和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扶持社会体育组织发展,重点发展特色体育产业,逐步形成涵盖运动休闲、竞赛表演、电子竞技、产品销售、赛会承接等多元化繁荣发展的体育产业局面。力争到2020年,建成1—2座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体育人口达到60%以上。

(三)发展原则。

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权益,培育健身意识,通过体育事业的普及与提高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和发展动力,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面的体育消费需求。坚持体育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良性互动,串联和整合区内的文化、科技、房地产和商业资源,创新体育产业的内容和机制。

三、产业规划

(一)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体育消费基础环境。

硬件设施是体育产业的消费和发展基础。在保证政府对基础性公益设施投入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政策激发市场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对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和专业运动场馆的多渠道、多类型投入,支持星级酒店、高档住宅和有实力的企业等建设自有特色体育设施,并鼓励其对外开放,进行社会化经营。通过市场机制,优化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使之与政府投入的社区、学校、绿地等公益性健身设施形成互补,形成布局合理、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消费服务体系。

(二)发挥区域和行政优势,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业。

高新区集聚的高端产业人群和中高端居住群体是运动休闲产业的优质消费对象。高新区的行政集合管理模式,也使得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结合发展具备先天优势。在规划上,充分挖掘绕城生态绿地和西部园区的生态休闲功能,推动体育和酒店、影院、会所等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形成集健身、会议、住宿、娱乐、餐饮、购物、表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宜居、宜体、宜乐”的综合性运动休闲片区和都市型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

(三)依托区内大型场馆,做强体育会展业和竞赛表演业。

强化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的展会优势,承办体育行业会议、体育用品展及相关产业展销会;利用成都大魔方、极限体育公园等场馆项目,吸引举办高端体育赛事及文体活动。同时,做好餐饮、酒店、交通、会务、广告等相关配套服务业,加大产业带动效果,促进不同区域体育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展示成都高新区形象,提升区域知名度。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电子竞技业集聚。

成都高新区将软件及服务外包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已成功引入育碧、完美时空、腾讯、盛大网络等一大批国内外领先的网络互动娱乐企业。电子竞技作为未来体育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2003年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体育项目。成都高新区应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大电子竞技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天府软件园为核心基地,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吸引电子竞技企业的聚集;另一方面,做好产业政策制定和发展扶持服务,对电子竞技类产品的开发和中小企业发展给予支持和帮助。

(五)引入品牌企业,做大体育用品销售业。

主动介入和协调城市商务区的发展规划,加大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企业的引入力度。在具体规划上,将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用品销售企业有机结合,通过设施开放和活动组织,带动体育用品的销售。在此基础上,和体育用品企业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对其日常运营发展给予指导,实现产品销售和公益性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效互动。同时,加强体育彩票的发行渠道建设,提高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实现体育彩票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六)重视体育培训和组织建设,发展和繁荣体育商务业。

重视对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和青少年的基础体育培训,鼓励和支持球类、舞蹈、棋牌等专业项目培训,组织不同类型的体验和参与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观赏意识,扩大各类体育产业的受众基础和市场消费基础。引导企业、俱乐部、协会、公益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类体育组织的发展,加强体育社会化,引入市场化模式提供体育服务,发展和繁荣体育经纪、体育广告、体育培训、体育咨询、体育设施管理等体育产业的相关业务体系。

四、重大项目支撑

(一)已建项目。

1.成都高新网球中心。西南地区建成最早、设施领先的体育场地之一,拥有高标准网球场24片,及高尔夫练习球场、篮球场、沙滩排球等。

2.高新区大源体育公园。位于高新区南部园区的综合性体育场地,占地12亩。包含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场地。

3.杰喜美运动休闲馆。建筑面积9693平方米的专业羽毛球室内运动馆,拥有标准羽毛球场地40片,兼有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和乒羽用品销售。

4.南城都汇健身会所。南城都汇及周围居民区的配套运动场所,占地18亩。包含室内恒温游泳馆、户外游泳池、乒乓球馆、室外攀岩、健身房、桌球室、网球场、草地棍球场、高尔夫推杆练习场、太极庭院等的综合性健身休闲场馆。

(二)在建项目。

1.成都大魔方。规划占地189亩,总建筑面积超过105万平方米,预计项目总投资60亿元,5—6年开发完毕。其中,室内演艺中心13万平方米,预计投资10亿元,可举办容纳12000座以下的各类大中型演艺活动及体育赛事。

2.极限运动公园。投资5000万元,总用地50亩,以极限运动竞赛和表演为主的专业性体育场地。

3.成都儿童职业体验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以国际领先概念——儿童职业体验为主的运动休闲场所。

4.漾亚体育公园。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的专业羽毛球馆及配套设施。

5.高新区西部园区体育公园。投资7000万元,总占地108亩,以篮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为主的综合性活动广场。

(三)储备项目。

1.高新区体育中心。项目用地约300余亩,按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区级体育中心标准确定建设规模,包括体育场、综合体育馆、室内游泳馆、综合训练馆和一批配套设施(露天篮球场、轮滑场、网球场等)。

2.成都足球公园。规划用地14亩,专业的足球运动场和足球会所。

3.成都博雅西区会所。规划用地43亩,高尔夫休闲体育公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成都高新区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管委会分管领导任组长,全面负责推进高新区体育产业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高新区社会事业局,负责协助组长推进高新区体育产业实施工作。两委办负责目标分解落实,经贸发展局负责体育产业项目发展保障,财政局负责保障体育事业资金投入和体育产业配套投资,投资服务局负责体育产业项目招商投资服务,规划建设局负责体育设施规划服务,国土分局负责体育产业项目用地服务。建立协调会议制度、检查督办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

(二)加强政策保障。

社会事业局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协调省、市体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完善服务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并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经贸发展局认真落实《成都高新区鼓励和扶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暂行办法》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在信贷资金方面支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对于规划建设的重点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目标企业开展招商服务。对重大项目,切实做好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土地、财税等方面的相关工作。

(四)创新产业建设模式。

鼓励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由政府投资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引入专业的体育管理团队进行管理运营,提供高水平的社会化体育服务;引入各级各类体育机构和有实力的民营资本投资软、硬件建设,建成后鼓励其开展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运营服务。鼓励延伸体育产业链,帮助现有体育产业拓展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做好体育人才保障,培养和引入体育产业的运动员、裁判员和管理、推广、培训等职业人才。

(五)做好对外和国际交流。

与海内外体育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和国家畅通交流渠道,建立与国际、国内品牌和领先体育企业的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体育产业的行业动向和发展趋势,主动推进产业合作。

 

附件:1.成都高新区基础体育设施情况统计表

2.成都高新区体育产业重大项目统计表

附件1

 

成都高新区基础体育设施情况统计表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项目数量

高新区大源体育公园

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等综合项目

1个

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室

文体活动中心

40个

体育健身路径

公共健身设备

70条

1+2健身工程

1片篮球场+2张乒乓球桌

9个

文体广场

综合性活动广场

18个

学校综合体育馆

篮球、羽毛球、兵乓球、排球、垒球

14个

学校运动场

田径、足球、篮球等综合项目

40个

羽毛球馆

经营性与非经营性

10个

游泳池(馆)

经营性与非经营性

35个

附件2

成都高新区体育产业重大项目统计表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投资规模(万元)

投资主体

备注

高新网球中心

网球场地,篮球场,沙滩排球

5000

投资公司

已建

杰喜美体育运动休闲馆

占地18亩,建筑面积9693平方米,含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台球馆、健身房等

2000

成都杰喜美体育运动有限公司

已建

南城都汇健身会所

占地18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含游泳馆、网球场、健身房、篮球馆等

2000

成都和记黄埔公司

已建

极限运动公园

占地50亩,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以极限运动为主

5000

成都美洲地产有限公司

在建

漾亚体育公园

占地6亩,建筑面积12486平方米,为羽毛球馆及配套设施

3000

成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在建

高新区西部园区体育公园

占地108亩,综合性文体活动广场

7000

政府

在建

儿童乐园

占地60亩,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以职业体验为主的儿童活动场所

20000

联威娱乐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在建

成都大魔方

总占地189亩,其中室内演艺中心130000平方米,12000个座位

100000

中国五冶集团

成都传媒集团

在建

成都足球公园

占地14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足球场、足球会所

3000

成都市足球协会

储备

成都博雅西区会所

占地43亩,建筑面积15472平方米,休闲体育公园

4500

成都博雅体育运动有限公司

储备

高新区体育中心

项目用地约300余亩,按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区级体育中心标准确定建设规模,包括一座1500座位的体育场、一座内有3500座位的综合体育馆、一座约1500个座位的室内游泳馆、一座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综合训练馆和一批其他配套设施(露天篮球场、轮滑场、网球场等)

 

政府投资或项目对外招商

储备

主题词:体育  产业  规划  通知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2011年12月22日印

(共印20份)

logo
(5)成都高新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doc
81920B
评论 写短评
这篇文章还没有评论